办美国签证能走后门吗?
“后门”这个词,其实挺不准确的。 因为去美国大使馆办理签证(或者任何其他国家的使领馆),本身就不存在什么“正门”“后门”之分——这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事情,不是公民与政府之间的“服务”行为。 所以我更愿意用另外的表述方式来说明“签证面试”这件事情和所谓“关系”的关系。 事实上,几乎所有需要面对面的出入境审核或海关检查,都可以被称为“面试”——因为这种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本质上就是询问和核实。 而所有的询问和核实的核心都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而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你是什么人、你要干什么、你打算什么时候回来”这三个主要方面展开。 所以所谓的“过关技巧”也好、“签证诀窍”也罢,它们真正的意义和价值都不是在于“让你蒙混过关”,而是让你更准确地表达出你自己以及你的信息。
以办理美国签证为例。 在面试的过程中,使馆官员所想要了解到的是如下几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你是否是第一次申请美国签证; 你是否过去有过逾期留美记录; 你为什么去美国; 你去美国做什么; 你何时回国/何时开始逗留; 你是否能够提供充分的能够证明这些信息的材料。 如果这些问题在你面试前的准备阶段被充分地梳理、确认、分析,并且你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当然,它无法帮你解决那些“硬伤”——例如你之前确实有逾期滞留历史但是目前无法提供相应证明材料之类的情况——但至少能让你在表达的时候做到思路清晰,从容不迫。 这,才是真正的所谓“签证诀窍”的含义。
所以与其说是有所谓的“走后门”,不如直接说是“有关系”更为贴切一些。 只不过很多人一提到“关系”就下意识认为这肯定和“钱”有关罢了…… 其实,除了金钱之外,关系还可以是信任感、也可以是熟悉度或者是人脉圈等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比如我自己曾经签过的一个申请人,她是一个台湾同胞,来北京工作之后申请了工作签证定居于此。 她的这种情况很明显属于“有亲缘关系的亲属”,而且这种移民签证的申请难度本来就很小,因此我们准备材料的时候非常轻松。 再比如说我曾经帮我的一个学生签过旅游签。 这个学生的父母都是大学老师,然后他本人也在某知名985念书,也是即将毕业的状态了。 我当时跟他一起准备了各种材料——他的成绩相当好,在学校里也有各种社会实践参与度很高的活动,也参加过校外的志愿活动;此外他还自己写了一篇论文投了一篇文章。 最后面试的结果是他被问到了两个小问题然后就通过了。 这显然是因为我和这个学生的父母在校园里面经常碰面导致的“熟面孔效应”而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