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学新加坡?
新加坡是半军事国家,国土狭小,人口众多(相对于土地和人口的相对数量来说),资源匮乏,几乎没有工业基础。从历史上看,新加坡就是马来半岛一个沿海的小渔村,1826年建立殖民地之前,只是一个贸易站而已。
英国人在19世纪中叶入侵马来半岛之后,将这个“小渔村”作为对抗马六甲海峡附近荷兰人的基地加以扩建,并改名为“新加坡”。英国人在这里设立了驻军,训练海军陆战队,建设船坞等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将新加坡作为在太平洋上对抗日本的战略基地进行重建和建设,增加了防御工事,新建了港口和航空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日本快速占领东南亚的战略意图,英军撤出澳大利亚和印度,将新加坡作为保卫马来亚和苏门答腊最后据点。日军从海上开始进攻,先是在停泊在新加坡外海的英国军舰上投放水雷,炸沉了四艘战舰;接着登陆成功,包围了市区,迫使英军投降。日本人占领军新加波,将其纳入自己的殖民体系中,作为战争物资的重要产地。
战后,英国重新占领新加坡,继续保留军队,并将舰队主要基地迁至那里。1954年至1963年间,英帝国主义陷入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汹涌澎湃之中,被迫逐步撤退其在亚洲的殖民力量,将驻印英国远征军全部撤回,只剩下1.5万人留守新加坡。但是,随着肯尼迪政府推行“大国竞争”和尼克松政府的“新战略区域”计划,美国重新将战略目光投向了东南亚地区,并再次将军事力量投进这里。
1971年,美国陆军第七步兵师进驻泰国,随后进入菲律宾,参与当地政变,推翻民选政权,扶持亲美势力上台,将目标指向中国的战略重点东移。为了配合美国的全球战略,英国从新加入欧盟后经济腾飞的实力出发,重新在海峡地区部署兵力,与美军一起将兵力和基地向这一地区倾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英军在远东兵力达到10余万人,是二战后的最高值,并在1992年后将其唯一的大型野战部队常设第1突击旅派驻马来西亚。英国在冷战时期武装力量的巅峰时期,陆军有5个师,其中3个师负责驻守海外领地,包括直布罗陀、福克兰群岛和新几内亚东部,另外2个师负责本土的防务。尽管后来英国陆续裁减了海外驻军的规模,但是现在仍然保持着对海外的辐射能力和快速部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