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为什么移民?
先引用一段《红与黑》中的经典句子: 当一个人只知有自己,不知有他人时,他就是一个野蛮人。 这句话用来描写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中的“孤独患者”再恰当不过。这些患者由于缺乏与人交往的能力,无法找到情感寄托,只能投身于事业、工作等“外物”之中。然而他们心中的苦闷却从未减少。
相反,在传统的社会中,人们虽然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痛苦,但是来自亲人的安慰、朋友的倾诉、爱人的拥抱却总能让人类战胜孤独,减轻痛苦。 在我们人类社会史的前半段,家庭一直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是个人与群体的连接器。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个人价值得到了空前的凸显。 于是在这个全新的大时代里,孤独成为一种主流的文化现象。
我们不再需要家人和好友的陪伴,因为我们有计算机、智能手机和各种电子设备和程序;我们不再相信真爱和永恒的承诺,因为我们学会了及时行乐和更爱自己;我们不再相信神灵和宗教,因为科学就是万物的原因,而我们的存在就是宇宙的最大奇迹…… 所有的一切都指向同一个结果:个人价值的实现。
但问题是,个人价值的确实现了,但我们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根本却没有得到实现。 我们越来越孤独。
于是,人们开始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来消除这种孤独感。
早在几个世纪前,就有学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社群主义”。 这个词可能有点陌生,它的代表人物却是大名鼎鼎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他在《存在与虚无》中阐述了存在主义的四大命题:自由选择、责任、焦虑和死亡)。
事实上,萨特本人就是一个社群主义者。在他的小说《恶心》中,他就借主角之口提出了“社区”的概念。 后来,在美国也出现了一个伟大的社会学家,他的名字也叫马克斯·韦伯。和卡尔·马克思一样,他也是一位对社会变革充满渴望的人。
尽管两人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有所不同。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带来了金钱和财富,但同样带来了选择和承担的责任。只要每个人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那么任何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