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类专业有哪些?
大气科学类共有5个本科专业,分别是气象科学、应用气象学、大气探测与监测技术、大气物理与化学和空间天气学。其中,前三个属于理学学士专业,后两个是工学学士专业; 除气象科学外,另外四个专业都属于气象部门所属院校的专业,培养方向主要是面向基层气象台站、监测预报部门从事气象相关的工作。
气象科学这个专业是由原南京气象学院于1978年申报获批设立的第一个大气科学类专业,目前,国内开设这个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主要有3所,分别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称“南信大”)、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
以南信大为例子,介绍气象学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 本科阶段需要学习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还有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C++语言及其应用、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微机接口与编程、数字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处理、气象数据采集与处理、数值分析、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统计学、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卫星气象学、天气学原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设备学等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 在研究生阶段,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气象学专业(070600),另一类是气象资源与环境(0706Z2)。
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学校的研究生课程设置大致相同,主要分为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训练以及导师指导的课题研究四个方面。其中,公共课包括政治、外语、高等数学等;专业基础课有现代天气动力学、动力统计观测、气候预测模型、统计分析与软件设计等;专业技能训练主要是有专业实验和毕业实习;而导师指导的课题研究则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研究方向确定。 除了上述两个主要的培养方向,近年来还有很多学校开设了大气科学相关的交叉学科,比如生物气象学、环境气象学、无线电气象学等等。这些专业的设置主要还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理念,将不同领域的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进行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对大气科学认知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