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波城大学在哪?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国际环境造就了高等教育的新的前景。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个以培养研究人才为目的的阶段,更是一个培养具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新一代人民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法国于1948年建立了共和国高等教育理事会(Cnor)。作为政府的一个独立机构,其作用是组织和协调全法国的公立高等教育资源。
1949年5月,Cnor 遵照政府关于法囯大学应当成为“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的命令,制定了改革大学校院的“五月计划”(Planning of May )。这一计划就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内应当进行的各种改革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该书强调:教授制度应当充分发扬民主;教师聘任应当根据严格的科学和技术标准;校院管理应当实行教授治学;学生的选课权和奖学金的发放权应当得到保障。
七月法案是法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重要转折点:
1971年7月30日法国议会通过决议,对大学实行了自治。新法案规定,由大学自已管理自己的财产。7月改革还提倡更多的专业自由和教授治理。这意味着大学将从国家办的工业转变为国家咨询的机构。
7月改革对大学的主要影响:
*自治。大学摆脱了中央集权和意识形态的束缚,获得了自主管理权、财务权、建立院系权、聘请教师权和管理教学及研究权。
*教授治校。根据7月改革,大学由教授管理,国家的大学委员会(CNU)负责指导大学的工作,大学委员会的成员由大学教授选任。
在改制的过程中,一个常设性的学术权威机构——大学理事会被赋予了一系列的权力。这些权力,可以概括如下:监督各个大学的教学计划是否严格遵循国家的指导方针;监督各个大学的师资力量及其课程设置,以确保各个大学的素质均等;监管各个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的成果及其质量;监管各个大学的经济管理工作,以确保大学的财政状况良好。
*负责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国家医学研究委员会(CNLM)的国家参考基金评审活动;
*参与国家艺术、文学和理科的高等教育基金(BAPS)的分配。
但是,大学自治的前提是要为大学提供足够的财政资源,以保证其充分有效地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这对于刚刚获得自治的大学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时,国家的政治处境也从未使大学享有过充分的自治。从它诞生时起,大学就不得不屈服于各种干预,尤其是为了国家的团结和稳定,各种干预更是连绵不断的。国家的力量对比常使它对大学施加强大的影响。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了与各种“反全球化”运动作斗争,在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希拉克的领导下,实行了一个旨在加强国家对高等教育和研究的控制的“国家战略计划”。这个“国家战略计划”的目的,一是巩固法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二是加强“国家在高等研究和教育领域的主导作用”。为此,“国家”可以采取种种“必要的干预”措施,尤其是可以动用行政手段来参与“决定性投资”。“国家战略计划”对大学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在强大的国家权力面前,大学的自治权显得苍白无力。
法国波城大学
位于法国中部的波城大学,始建于1229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当时是神学院,后来改称“高等商学学校”。1968年大学改制,开始发展成为以商业和管理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波城大学的经济系在法国独树一帜,被誉为“法兰西经济管理大学的领军人”。学校的创新培养模式——“全面素质工程师”培养模式在法国得到推广。学校的管理教育尤为出色,培养了法国绝大多数的行政管理人员。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对手。法国前总理希拉克于1998年访问该校时,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法国有20多所大学,但是最有意思和最有前途的大学,是我眼前的这座大学——波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