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澳大利亚大学排名?
先引用一个回答 然后来谈谈这个回答,其实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世界大学排名这个东西是很不靠谱的。但是他又认可排名的价值,所以问题就出来了,既然排名有不靠谱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承认它的价值呢? 其实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直到前几天看了马斯克的访谈,找到了答案。
马斯克说:“如果去研究全球最聪明的人,你会发现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很擅长提问。” 马斯克接着谈了他对于教育的看法,他说教育不应该只教给人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爱知识和质疑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要学会如何去提问。 如果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澳大利亚大学世界排名那么高呢?原因其实就是我们的学校太习惯于接受西方的评价体系了,以至于我们忘记了去质疑这些评价的合理性。
同样一个道理,国内很多学校都追求双一流,而双一流评估的标准和方法还没有完全公布,大家已经开始了行动——比如增加SCI论文数量,这对我国科学界来说并没有带来任何真正的进步,但却是迎合评价体系的最直接方法。
如果我们把世界大学排名当成是衡量大学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就会在追逐这个标准的路上丧失掉原本应该具有的特征。就像很多人去看病,医生告诉他多吃蔬菜,少吃肉,他问吃多少才算够呢?医生答:每个人情况不同,只要保持平衡就好了嘛!于是这个人开始纠结起来,到底是一天吃三顿饭还是两顿呢?到底是多吃菜还是少吃肉呢?这样下去,最终这个人的健康状况不会得到任何提升。反而如果他问出下面这样的问题: 我现在健康情况比较差,是肠胃不好导致的,怎样才能改善我的肠胃功能呢? 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他才有可能获得真正需要的信息从而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学校为了健康的发展,也需要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在哪里(诊断),然后才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治疗),而不是盲目地追随他人的评价体系(别人吃啥我吃啥,别人干啥我干啥)。
另外,说到看病,我又想到另外一个案例。 前段时间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谈到关于“以终为始”的习惯的时候,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个病人去看病,医生说你的病需要用X光来检查,结果病人回来告诉医生,你说的那个X光我已经照过了,结果显示我的骨头长得很好。医生说:我说的是要给你照X光,不是看你已照过X光的片子。病人的疑问来了,那你要我去照X光干什么呢?医生的回答让你震惊吗? 原来,在病人来看医生之前,医生就已经想好了治疗方案,而这个治疗方案的第一步就是要求病人做X光检查。但因为病人并不是医生,所以他不知道医生在治疗前就已经做了计划,以为医生说的话只是单纯的建议,于是在听完医生的话之后就去执行了。当患者拿着已照X光的片子来找医生时,医生却反过来说你为什么不照X光呢? 这就是以终为始,提前规划好终点,然后在终点的基础上倒推每一步该如何走。
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的学校也应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通过不断提问找到达到那个目标的路径。而非一味跟风,人云亦云。